构建课程育人新模式 培养乡村振兴新农人
2024-03-25 双高办 访问量:
一、实施背景
“十四五”时期,湖南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亟需培养一大批具有更高职业素质和能力水平的乡村振兴新农人。为了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我校以立德树人根本,聚焦乡村振兴,系统推进教学改革,构建三个机制,建好三类课程、实现三个覆盖、打造三类课堂,创建课程育人模式,着力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农人。
二、主要做法
(一)构建三个机制,“抓实”课程思政育人
强化政策保障机制,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任组长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出台《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健全经费激励机制,设立专项经费,以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支持,并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组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每年立项资助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30余项,推动课程思政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完善培训交流机制,组建课程思政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指导、培训和咨询。构建广覆盖、常态化、立体式的教师培训体系,积极组织教师参加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和交流活动。
(二)建好三类课程,“抓准”课程思政要素
建好思政课程,坚持思政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校领导班子成员进课堂讲思政课成常态,打造了1个省级思政课教学团队,推动发挥思政课程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性学习、开展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拍摄等主题活动。《藤蔓的青春》获教育部“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特等奖和最佳摄影奖。建好专业课程,以重点建设104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为“点”,以41个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为“线”,以全部课程标准修订工作为“面”,构建课程思政建设生态体系。紧密结合“隆平精神”,将品格修养、职业道德等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和职业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服务三农的坚定志向。建好特色课程,围绕马克
图1 41个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库
思主义经典著作、“四史”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把学校红色基因和爱党爱国的厚重历史,融入到课程思政建设之中,构建具有生机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湖湘红色文化史”“隆平精神”“修业文化”等思想政治理论特色课程群(图1)。
(三)实现三个覆盖,“抓深”课程思政改革
覆盖专业教育全课程,统筹推进全校1000余门课程教学标准修订工作,设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路线,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覆盖课程内容全要素,重点建设“教学案例库”“三农榜样人物故事集”“红色人物故事集”和“校史人物和校友故事集”,推动课程思政在教学各要素中“落地生根”。覆盖教学实施全过程,坚持将课程育人作为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评优奖励、岗位聘用、晋职晋级的重要评价内容,注重教师政治理论素养、价值引领能力考查评价。
(四)打造三类课堂,“抓牢”课程思政实践
立足教室主课堂,开展课堂革命,做好教学诊断改进,举办课程思政教学大赛和教师职业能力竞赛,打造一批教书育人“优质课堂”。打造湖南省一流核心课程(线下)5门,建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门。强化第二课堂,作为全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试点单位,学院确定了思想成长、实践实习、志愿公益、创新创业、文体艺术、工作履历等 6 大类别 117 个常规项目,实施“参与项目得积分、累计积分换学分、修满学分拿成绩单”制度,实现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有机融合。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堂”,对接湖南党史陈列馆、隆平水稻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单位,共建校内外基地42个,建成了红色展馆教学线、乡村企业调研线、志愿服务拓展线三条实践教学路线。把课堂搬进场馆、红色基地和田间地头,引导学生学习先进榜样,弘扬隆平精神,扎根广袤农村(图2)。
图2 “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设计
三、主要成效
(一)育人质量显著提高,成为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
我校就业创业“一把手工程”连续3次获评省级优秀,输送农业类毕业生12000多人,涉农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5%。学生获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国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5项,省级技能竞赛一等奖 67项,省级技能抽查和毕业设计抽查100%合格。
(二)育人品牌特色鲜明,成为湖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校
学校“三纵三横”育人品牌入选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学校,被教育部推荐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等媒体集中进行宣传推广。3门课程入选湖南省高校“十大”育人示范案例,教师获湖南省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学生获湖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竞赛获一等奖3项,思政育人成效卓越,成为团中央高校团学改革示范校。